湖南法治報訊(劉建強)“群眾法治意識淡薄、基礎設施建設滯后、發展缺乏產業支撐、村級集體經濟薄弱……”這是韶山市韶山鄉韶陽村曾經的景象。
借助鄉村振興的東風,韶陽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,全力整治人居環境,努力涵養文明新風,尤其是通過法治、德治、自治“三治融合”創新基層社會治理,各項工作進入民主法治化軌道。
近年來,韶陽村先后榮獲“湖南省美麗鄉村示范村”“湖南省創新創業帶動就業示范村”“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”“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”等榮譽。如今的韶陽,產業興旺、鄉風文明、鄰里和睦,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。
從亂到治靠普法
走進韶陽村,隨處可見民主法治元素。文化、法治、廉政三個廣場,既是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,也能讓人潛移默化地接受熏陶。
“以前我們是邊遠村,政策落實不下來,別說路燈了,路也幾乎都是爛泥路;現在,韶山外環線穿村而過,全村有路燈近千盞,村民出門做到了鞋子不沾泥。”韶陽村黨委書記辜幼蘭說,韶陽村由原湘鄉市龍洞鎮的花橋、谷陽、石塘三個自然村合并而成,2012年劃轉到韶山之后,得到政策傾斜,項目紛至沓來,但與此同時,一些目光短淺者也打起了歪主意,一段時間里甚至“連村部的大門都不能開。”
在韶山市政法委、司法局、公安局等部門幫助下,韶陽村建立了智慧法律服務公共平臺、法治學校、道德講堂、法治廣場、法治文化宣傳墻、法治圖書室、人民調解室、警務室、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等,完善了民主法治服務的基礎條件。通過組織培訓,培育了一批“法治帶頭人”“法律明白人”,引導群眾依法解決矛盾糾紛。通過開展“線上+線下”雙結合模式,在大小微信群進行法律宣傳,在假期發動大學生送法下鄉,志愿者“敲門行動”入戶宣傳,徹底改變了村民的法治觀念。
2020年,湘潭西50萬伏變電站項目選址韶陽村,變電站建設需要征地89畝,100多座鐵塔更涉及20多個村民小組,征收房屋19棟。由于政策、法律宣傳到位,僅用一天半時間就全部簽訂了協議。
機器人小幫手真管用
在韶陽村村務大廳,一臺小人兒形狀的法律機器人引起了我們的興趣。手指一點,就能找到現行法律法規、法治短劇、法律文書模版、法律援助、司法鑒定等功能版塊。
“還可以直接跟律師遠程視頻咨詢呢!”村治保主任賀舜堯介紹,這臺法律機器人可提供法律智能咨詢、普法宣傳、申請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務,是解決日常鄰里糾紛、山林水土、婚姻家庭、征地拆遷等法律問題的好幫手。
賀舜堯說,他今年年初才開始做治保主任,起初因為不懂法,在調處一些矛盾糾紛時很頭痛。近期,白竹塘組的賀某因為屋后土墈太高,打算襯砌護坡防范地質災害,由于界址問題與鄰居發生爭議,兩家吵得不可開交。賀舜堯接到調解申請后,通過機器人助手向律師請教,做到了心中有數。隨后,他與駐村輔警陳杰多次上門做雙方工作,講法律、談感情,終于調處成功,讓雙方握手言和。
美麗屋場自己打造
“發展沒有旁觀者,你我都是參與者。”在韶陽村的廠門口組美麗屋場,這樣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。
組里的議事室是一座土坯房,爬墻虎爬上了屋頂,保留著20世紀70年代的風貌與布置。這是一戶居民的閑置房,提供給組上免費使用。議事室里擺放了4排長凳,墻上掛著“一戶一票,大家的事,大家商量著辦”的議事規則。
廠門口組創造了組民自治的“一三三”模式,即一個組規民約為約束,組上事務由公投會、組委會和屋場會做決定,公共區域的后期維護實行自助認領、房前屋后“四包”到位和公益事業投工投勞。
為了打造美麗屋場,該組村民共投入200多個義務工,集資10多萬元,彌補上面經費的不足,真正做到共建共治共享。如今,該組將柏油路通到了每一戶,村民的房屋、院墻上,用巨大的墻繪留住一年中最美的景色。滬昆高鐵從廠門口組穿過,在油菜花盛開的時候,這里是攝影愛好者鐘愛的打卡地。
一審:曾金春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責編:劉璐
來源:湖南法治報